用身體,治療心理──《心理不舒服,身體就受苦》

當身體感到不舒服時,你會怎麼做?看醫生、吃藥?你有另外一個選擇,那就是回歸內心、問問自己。因為身體儲存了我們所有的負面情緒,所以我們可以問問自己的內在小孩,是哪裡出了問題?

心理不舒服,身體就受苦》的作者南希金是韓國人,擁有十八年心理治療師資歷,同時也具有美國高階舞蹈治療師證照。因為自身的特殊經歷,讓她發現身體和心理之間的連動性,於是發展出書中所提到的,從身體治癒內心傷痛的十二種智慧。

我們的身體就是我們的母親,我們像個無理取鬧的孩子。對母親予取予求,不知感恩,完全沒有感受到,對我們付出所有的母親,已經受傷了。經過作者這麼一提醒,我才發現,我對自己的身體是很沒有耐心的。吃東西的時候沒有專心的吃,走路的時候也沒有專心的走,呼吸的時候也沒有很用心。書中提及好多諮商的案例,有時候彷彿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,但還好,自己已經往正確的路移動了。

這本書不能只用眼睛閱讀,還需要用身體去感受。在閱讀這本書的同時,我細細體會著指尖翻書的觸感、腳底踩地的溫度,以及自己的每一個呼吸,試著去體會我與身體同在的感覺。以下跟大家分享書中我最想帶走的三個核心概念:

一、內心受傷時,溫暖的觸碰比語言的安慰更有效

母性是與生俱來的,母性的需求可以來自外在(他人的觸摸、溫度與眼神),也可以來自內在,也就是我們自己。

印象最深刻的就是,書中提到了一個自己給自己溫度的方法,叫做蝴蝶擁抱法。實際做法是,用雙手環抱自己並輕拍身體,這時候雙手就像蝴蝶的翅膀一樣拍動著。像是母親抱著孩子那樣,以雙手環抱,身體的溫度就能傳到內心。透過這個簡單的動作,我們自己就可以安慰自己。

二、心情不好時,就去走路吧!

步行能夠拉近與自己的距離,重新與自己連結。原本無力的身體感官,會因此而被喚醒,腦中混亂的想法,也會逐漸沉澱。當身體忙碌起來時,腦袋反而能夠得到休息。

讀到這裡,我似乎能理解,為何作家們都需要定期的運動,才能讓他們固定的產出。原來是因為外在可以牽動我們的內在,身體活動,同時也是精神活動。花時間運動並不是浪費時間,不但可以清空腦袋還可以清理思緒,甚至能夠鍛鍊我們的大腦。

三、不與情緒對抗,而是順水推舟

「建議一個不安的人放輕鬆,反而會使他下意識地更加抗拒。若反過來建議這個不安的人讓緊張持續放大,直到最終能感覺身體放鬆的策略,則能讓人覺得自己能控制身體的緊張與放鬆。」當我們掉入情緒漩渦時,越掙扎反而會陷得越深。此時不如接納自己的情緒,順著情緒而流,反而能更快的走出情緒風暴。

聽起來很像物極必反的概念。就像如果你失眠了,一直想要讓自己睡著,反而更睡不著。但如果放棄睡覺這個想法,決定熬夜去做別的事情時,反而比較能睡著。也像若要放鬆肌肉,就要先讓它緊蹦到一個極致,之後再放開,如此反而比較會有放鬆的感覺。

在讀這本書之前,我覺得花時間運動有點浪費時間,但讀了這本書後才瞭解,那些都不是浪費,而是必要的投資。讓我們一起,透過書中提供的十二種智慧,學習如何照顧自己的內在小孩、釋放情緒,用身體打開心裡的結吧!

 

本文第一次刊載於  讀墨 閱讀最前線

#2023年  #第 48本

《心理不舒服,身體就受苦》博客來連結:https://igrape.net/31P3T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塔妮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